这两天,小农一直在当一个幸福的“吃瓜群众”,一边伴着日落啃甜美的西瓜(养生),一边码字的日子真的太美好了!应该有不少小伙伴跟小农一样爱吃西瓜吧,毕竟我国是产(chi)西瓜大国(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2018年西瓜年产量达6153.69万吨)。
这么好吃的西瓜究竟是从哪儿来的呢?
进口瓜还是国产瓜?
说到西瓜的起源,一直有两种争论,单从字面上来说很容易被理解为“从西方来的(进口瓜)”,也有一种说法源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相传西瓜在神农尝百草的时候被发现,起名为“稀瓜”,意思是水多肉稀的瓜,流传至今变为了西瓜(国产瓜)。
我国有关“西瓜”的文字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五代时期胡峤所著的《陷虏记》一书,书中记载“遂入平川,多草木,始食西瓜。云契丹破回纥得此种,以牛粪覆棚而种,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胡峤原本是宣武军节度使萧翰的部下,跟随萧翰进入契丹,后来萧翰被杀,胡峤成为俘虏,在契丹呆了七年才回到中原。《陷虏记》就是根据他在契丹的见闻所著而成。
西瓜真正传入中原地区,被大规模种植,是在南宋时期,那时距离第一个“吃瓜群众”胡峤过了将近两百年时间。
北方的女真崛起,灭亡辽国建立了金国。南宋有一位叫洪皓的官员,他奉命以礼部尚书的身份出使金国,希望求得宋金和平,迎回被掳的徽、钦二帝。但不料却被金人扣留长达十五年之久,直到绍兴十三年(公元 1143 年),才得以归国。
归来时,洪皓带回了金人种植的西瓜种子,最早种植于皇家特供菜园中,从此江南有了西瓜。这事在洪皓撰写的见闻录《松漠纪闻》中有交代: “ 予携以归,今禁圃乡囿皆有 ”, “西瓜形如扁蒲而圆,色极青翠,经年则变黄,其类甜瓜,味甘脆...”。
而部分“国产瓜” 学派坚信,据《诗经 · 豳风》的《七月》一诗中有“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 ” 的诗句, “ 七月食瓜 ” 所指的 “ 瓜 ” ,就是现代的西瓜。但此说法并无确凿的史籍记载和实物证明。
1959年,在浙江杭州水田畈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中,发现了原始 “ 西瓜籽 ” ,这一发现似乎给“国产瓜”学派带来了确凿的证据。有关神农氏的 “ 稀瓜 ” 传说,似乎一夜之间成为了事实,不只证明中国是西瓜的原产地,还把中国栽种西瓜的历史提前到了 4000 年前。随后,越来越多的 “ 西瓜籽 ” 在全国各地的考古中被频频发现...
这些 “ 考古发现 ” ,令中国农学界兴奋不已。但随着鉴定技术的发展,这些 “ 原始西瓜籽 ” 均被证明是不可靠的,它们属于葫芦、粉皮冬瓜或是其他变种瓠瓜的种籽。
身份揭秘
西瓜到底源自哪里呢?有没有一种科学的方法来把西瓜的驯化史还原出来呢?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的刘文革研究员告诉小农,西瓜确实属于“进口瓜”。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刘文革研究员团队联合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员许勇等国内外科研团队通过单分子测序、光学图谱与Hi-C三维基因组联合分析,完成了新一代西瓜基因组精细图谱绘制和驯化历史解析,首次系统揭示了西瓜果实品质性状进化的分子机制。
科研团队通过对400多份种质资源开展了基因组变异分析,鉴定了近2000万个SNP后发现:西瓜属的7个种中,诺丹西瓜是最古老的种,主要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随后通过自然选择进化形成了两大分支,一个分支是药西瓜,主要分布在非洲北部、西南亚和中亚沙漠和半干旱地区,通常被作为药材种植。另一个分支是饲用西瓜,广泛种植在非洲南部,多用于动物饲料。在两大分支之间,有两个稀有的种,热迷西瓜和缺须西瓜,是过渡类型。随后,经过早期人类和动物觅食活动的选择驯化,形成了黏籽西瓜。
黏籽西瓜是距现代栽培西瓜亲缘关系最近的种群。群体结构分析结果显示,它们之间具有共同的祖先血缘。黏籽西瓜的果实苦味逐渐消失,并且开始积累糖分,反映了从野生西瓜到栽培西瓜进化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人类对西瓜开始了有意识的驯化改良,果实品质越来越好,瓤色也逐渐丰富起来,逐渐形成了现代可食用的栽培西瓜。
也就是说,西瓜原生在非洲,经人工驯化成为食用西瓜。最早由古埃及人开始种植,后逐渐北移,由地中海沿岸传至北欧,然后南下进入中东、印度等地,经西域传入中国。
可能西瓜自己也没有想到,会在到达中国的九百余年后得到如此壮大的发展。
如今,中国已连续30余年成为世界上西瓜种植面积最大、栽培品种与产量最多的生产大国;已拥有世界上人数最多、门类最全的西瓜科技专业队伍,科技成果、选育登记品种数量等均位居世界前列。
作为资深“吃瓜群众”,小农在这儿给所有为西瓜产业做出贡献的研究员、劳动人民手动点赞!